李卫华

发布时间:2020-04-10   浏览次数:0


李卫华,1972年生,河北省石家庄市人,文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、比较诗学,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理事,电子邮箱:liweihua@hebtu.edu.cn。

一、 学术著作

1.《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——“新批评”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》,李卫华(独著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6年。

2.《20世纪西方文论选讲——以“语言学转向”为视域》,李卫华(独著),河北人民出版社,2007年。

3.《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》,李卫华(独著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8年。

4.《中国文心——<文心雕龙>中的文化、创作及修辞理论》,李卫华(独译),九州出版社,2022年。

5.《美学》,李卫华(参编),昆仑出版社,2004年。

6.《西方文论史》,李卫华(参编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8年。

7.《20世纪中国经世文编》(卷4卷5),李卫华(参编),中国和平出版社、天津教育出版社, 1998年。

8.《中国文学历程》(当代卷),李卫华(参编),国际文化出版公司,1999年。

二、 研究论文

1.《眼的历史性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03年3期

2.《“细读”:当代意义及方法》,《江海学刊》,2011年第3期。

3.《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13年第2期。

4.《“现代评书体”对“拟书场格局”的超越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07年2期。

5.《试析赵树理〈登记〉的叙述方式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10年第2期。

6.《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》,《中国宗教》,2010年第4期。

7.《“后现代主义”:概念的辨析与清理》,《甘肃社会科学》,2011年第4期。

8.《试析〈邪不压正〉的叙事时间》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11年第2期。

9.《形式:作为“肌质”与“神理”》,《福建论坛》,2012年第2期。

10.《历史:作为一种叙述》,《河北学刊》,2015年第1期。

11.《试析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》,《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学报》,2000年第4期。

12.《试析〈喧哗与骚动〉的多角度叙述方式》,《名作欣赏》,2001年第1期。

13.《试析燕卜荪“双重情节分析法”》,《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学报》,2007年第5期。

14.《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张扬》,《理论学刊》,2010年第6期。

15.《不落言筌——“朦胧”“张力”“反讽”“悖论”的本体论意趣》,《文艺评论》,2011年第1期。

16.《“文文相生”:“内互文性”与“外互文性”》,《思想与文化》第二十辑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7年。

17.《从伴随文本释“文之为德也大矣”》,《符号与传媒》,2019年第1期。

18.《隐喻: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本质》,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》,2019年第2期。

19. 《“文之道”与“文的自觉”:<文心雕龙·原道>的符号学考察》,《符号与传媒》,2021年第2期。

20.《“风骨”的无限衍义》,《天府新论》,2024年第5期。

21.《“物色”:在“物”与“景”之间》,《符号与传媒》,2025年第2期。

22.《浅谈〈雅歌〉的浪漫主义特色》,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》,1998年12月。

23.《〈儿子与情人〉的艺术特色》,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》,1998年12月。

24.《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范例》,《军队院校英语教学研究》,2000年12月。

25.《艺术美:真善美的辩证统一》,《河北政法报》,2000年3月28日。

26.《试论新时期文学的人性走向》,《世纪写作论坛》,2000年8月。

27.《人性与神性的抗争》,《写作新探》,2001年12月。

28.《鲍德里亚:一个新麦克卢汉?》,《问题》,2003年第2辑。

29.《同样失重的生存状态》,《作品与争鸣》,2003年第6期。

30.《面向当代审美实践》,《中国文化报》,2003年2月25日。

31.《生命:往返于两种失落之间》,《嘉兴学院学报》,2004年第5期。

32.《当前文艺学中的“文化研究”》,《文艺报》,2006年10月12日。

33.《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——兼谈“新批评”在当前的借鉴意义》,《燕赵学术》2007年秋之卷。

34.《“国民性批判”:论争与重思》,《文艺报》,2008年3月1日。

35.《“文学,就是一种意识形态”》,《石家庄学院学报》,2010年第5期。

36.《“文学性”:应当解构还是建构?》,《廊坊师范学院学报》,2010年第6期。

37.《“现代”、“现代主义”、“后现代主义”》,《社会科学论坛》,2011年第3期。

38.《阅读:作为一次重新写作——罗兰·巴特的文学阅读理论》,《廊坊师范学院学报》,2011年第5期。

39.《“文学性”:建构、解构与重构》,《燕赵学术》,2011年春之卷。

40.《“文学性”:从“唯一特性”到“家庭相似性”》,《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》(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),河南大学出版社,2011年6月。

41.《兰色姆与金圣叹文学形式观之比较》,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》(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)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2年6月。

42.《试析<微暗的火>的不可靠叙述》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,2016年第2期。

43.《“新批评”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变异》,《文艺美学研究》,2016年春季卷。

44.《“犯中求避”:作为一种叙述频率》,《符号学多元研究》,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7年。

45.《金圣叹历史评点的叙事学研究》,《叙事学研究:回顾与发展》(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),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17年。

46.《中国古典文学符号学:研究对象、策略及方法》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,2018年第3期。

47.《从“比”“兴”到“比兴”》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,2019年第4期。

48.《童年的消逝——王尔德童话的叙事特色》,《平顶山学院学报》,2019年第4期。

49.《历史叙事的可信性与可靠性——<文心雕龙·史传>的叙事学解读》,《探索与批评》2020年,第3辑。

50. 《再论“文之为德也大矣”的伴随文本——兼与胡海先生商榷》,《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学报》,2021年第2期。

51. 《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生成——<文心雕龙>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》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,2021年第1期。

52. 《“不可靠叙述”辨正》,《探索与批评》2021年,第4辑。

53. 《王弼与刘勰的<文心雕龙>》,《北方工业大学学报》,2022年第2期。

三、 科研项目

1. 《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》,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主持,项目编号:10CZW002。

2.《<文心雕龙>范畴的符号学研究》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主持,项目编号:18BZW001。

四、 荣誉奖励

1.2004年《现代形态的美学教学体系》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(排名第三)。

2.2003年《现代形态的美学教学体系》获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第三)。

3.2001年度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。

4.2005年度被评为院级先进工作者。

5.2009—2010学年被汇华学院评为“优秀教师”。

6.2020—2021学年被评为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官方网站本科教学质量优秀教师。

五、 主讲课程

1.文学概论(本科课程)

2.叙事学(本科课程)

3.20世纪西方文论(本科课程)

4.20世纪西方文论专题研究(研究生课程)

5.中外文艺理论经典导读(研究生课程)


Baidu
sogou